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明明不想答应帮这个忙,但最后还是不好意思推拒?
明明内心有自己想法,但害怕抢了别人风头,不敢表达?
明明已经很委屈很生气,但还要顾着面子笑脸相迎?
这些忍气吞声、和气生财的做法,看似让你拥有了不错的人际关系,可生活中的烦恼也会随之增多——
朋友要借钱会第一个想到你,反正你是“老好人”;
做任何决定都会直接跳过你,反正你又没有意见;
一而再、再而三地阴阳你,反正你又不会生气……
可你明明就不愿意,为什么总是要曲意迎合,让自己活得那么不快乐呢?
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乔登·彼得森给出一个答案:可能因为你缺乏表达“攻击性”的能力,或者更直接地说,你缺乏“伤害”他人的勇气和能力,就只能选择和善。
实际上,一个人能够具备攻击性但选择不表达时,比一个人压根没有攻击性要更好。
因为当你没有任何攻击性时,面对危险和威胁,你是完全软弱无力的,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功能的缺失。
想要不自我内耗,也不被人随意拿捏,你需要具备一种不好惹的「恶女心态」。
1.成为「恶女」,不惧怕展露自己的攻击性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西方人像一捆捆的柴,人与人之间根根分明;东方社会,像石头丢在水面上那样,人与人之间像一圈圈波纹,相互套叠。
正因如此,东亚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为了维护所谓的和谐和面子,做出更折中、更不得罪人的选择。
习惯了这种交往模式后,个体之间的边界感渐渐模糊,人们也更少展露自己的攻击性。
然而,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像是一个能量球,而每个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
如果你太好说话了,总是用委曲求全、忍气吞声来拉近与他人的关系,其实是在压抑自己的能量球和生命力,长此以往也必定会造成心理问题。
因此,希望女性都能拥有和《延禧攻略》中的魏璎珞、《脱轨》中的江晓媛一样不好惹的一面,敢爱敢恨,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就像一朵带着刺的玫瑰,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伤害自己的人。
此类「恶女」角色之所以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正是在某种程度上释放了潜藏在每个人内心的攻击性,满足了那些你想实现却不敢行动的欲望。
没错,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尚未开发的阴暗面,其中就包括潜在的攻击性,而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你需要做的就是“吸收自己的阴影”,即便它是不被道德和公序良俗所允许的。
承认自己是有情绪的,不要放弃自己表达、提问、诘责、反抗的权利,不要怯于冲突,也不要害怕关系的破裂。
正如台湾作家林奕含所说: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做一个不好惹的女人,必要时展露自己的攻击性,你会活得更舒服一些。
2.成为「恶女」,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被《时代周刊》评为“2023年度人物”的美国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霉霉),曾经也信奉着“好女孩”的标准,参加节目时怕引来闲言碎语,就闭口不谈政治。
她一度小心翼翼地扮演着别人期待的那个自己,稍有出错就开始自我怀疑,可是,就算她这样小心了,大众依然会挑剔她其他方面的东西。
她花了一段时间才渐渐明白:即便尽全力做个好女孩,也没办法让所有人喜欢自己。
于是,她开始改变,开始不再迎合任何人,只是单纯做自己,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态度。
如果你问什么是不好惹的“恶女心态”,我会说霉霉所展现出来的就是——“恶女”从不害怕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是野心、欲望还是愤怒,她们会坦然告诉你:我就是这样的人,爱谁谁。
而且,她们总会坚定地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最优先级,就像《老友记》中的菲比,她永远重视自己的感受,在任何场合只要自己感到不适,随时就走,从不因他人的眼光和评价而让步。
在心理咨询中,很多的痛苦,其实都是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而造成的。
如果一个人为人处事,常常要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弃自己的感受于不顾,那Ta就是埋葬了“真自我”,从头到尾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个“假自我”而已。
哲学家萨特有一句名言,叫做“他人即地狱”,其实都是从我们自身的视角出发:
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目光和评价,那么他人的目光和评价就是我们的地狱;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地狱,内耗也会由此而来。
所以,如果你觉得某件事让你不适,如果你有想要争取的东西,如果你想要反击,就不必介意让自己成为一个「恶女」。
“恶女”并非损人利己,只是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放下讨好任何人的念头,把自己放在首要位置,做让自己高兴的事,找回真正独立的自我。
3.成为「恶女」,你并不需要得到谁认可
还记得前几年大火的台剧《想见你》,其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17岁的女孩陈韵如。
在过往的岁月里,陈韵如始终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没有人爱她,也没有人认可她。
她觉得,好像只有扮作阳光开朗的黄雨萱,才能得到周围人的爱和认可。
这个世界没有告诉过她,“你做陈韵如也很好”,以至于她自己也忘记了这件事。
直到真正的黄雨萱改变时间线后,用一句话点醒了她:“你那么想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太过失望,而是因为你对世界有太多期望。”
确实,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天生就希望被他人认可和喜欢。
但心理学家阿德勒并不这样认为,他曾提出“课题分离”的概念,依据这一观点,“想被人认可”是陈韵如自己的课题,而“是否认可陈韵如”却是别人的课题。
也就是说,你只能控制自己的所言所行,无法控制他人如何看待你,即使有人不认可你,你也不能去干涉。
一如杨绛女士所说: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也有罪。退一万步讲,即便你是金子做的,也可能有人觉得金子俗气而不喜欢你。
没有人能给你真正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个人的评价都来自于他们对自身的投射。
所以,被所有人喜欢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不畏惧别人的讨厌,不强求别人的认可,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有句话说得很对:“我只在乎三件事:我的钱,我的健康,我内心的平静。”
外界的评价体系千变万化,各有不同,如果一味把“别人的评价”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就会在人生的坐标里迷失方向。
做个乖乖女,自己不舒服,也不会被所有人喜欢;
成为恶女,还能换得自己舒服,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们不必凶狠地对待世界,只是带着自己坚定的内核和独有的力量,和世界兴致盎然地交手吧~
最新推荐
广州心理咨询 | 当来访者问“我该不该离婚”,咨询师会怎么回答?
843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 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都有什么特征?
825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 不自信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732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 破坏婚姻关系的4种沟通方式,快看看你用过吗?
764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 原来,夏天容易烦躁是因为「热怒症」
1160人阅读广州心理咨询 | 好险!「婆媳关系」差点就和谐了……
840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 走出焦虑强迫,你需要了解这四点
934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 连你也在欺负自己吗?
757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 有哪些细节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好不好?
950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 心里越难过,笑得越开心,你是这样吗?
668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