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6-1215

    服务热线(早9:00-晚23:00)
    首页 >  心理资讯 >  青少年

    广州心理咨询 | 14岁女儿做一桌菜反遭母亲嘲讽:为什么我们总在做孩子的“差评师”?

    2024-02-23632次阅读

    想问各位家长,如果你们下班到家,一进门就看到自己的孩子做了四菜一汤,等着你回来吃饭,你会有什么感想?

    是欣慰?感动?还是觉得浪费?

    前段事件,江西南昌一位母亲的做法,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和上文一样,大概是觉得妈妈上班很辛苦,她14岁女儿就提前准备好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着妈妈回来。

    然而,她没想到,自己的一顿心意换来的却是妈妈的责备和嘲讽。

    戴着眼镜一脸严肃的母亲,仿佛在教训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我是要表扬你吗?你跟我整这么多菜,啊?怎么吃得完啊?你告诉我?”

    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女孩的表情有些不知所措。隔着屏幕的我,都感受到了她的委屈。

    看到评论中网友一边倒地指责这位母亲,我也会在心中为这位母亲找借口:也许她今天工作不顺心,也许她一直以来压抑的情绪太多了,也许她经济上的压力很大,希望女儿能节约……

    但不管是哪个借口,都不足以成为她对孩子这样说话的理由。

    语言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用它表达爱可能苍白无力,用它伤害人却锋利无比。

    不好好说话,把否定和打压当成变相的激励,也许是传统家庭中的常态。

    面对陌生人,我们都可以宽以待之,唯独是面对家人,我们总是横眉冷对。

     

    1.你真的在为孩子好吗?

    在一档关注青少年心理诉求的综艺节目《少年说》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一个女孩站在天台上,向台下的妈妈哭诉:“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女孩等待着妈妈的共情和解释,而妈妈却只是理智地回应道:“如果不打击你,你就会飘。” 

    哪怕在女孩一再强调自己不适合激将法之后,这位妈妈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看着她哭着走下台的身影,我不禁想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做孩子的“差评师”?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却对他们微小的错误揪住不放,这样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想要通过打击、贬低和否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还有不足的父母,其实都陷入了“他人导向的完美主义”当中。

    心理学家认为,完美主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自我导向型:要求自己是完美的;

    他人导向型:要求周围的人(如配偶、孩子、朋友等)是完美的;

    社会导向型:因受到外部世界、社会的压力而要求自己是完美的。

    奉行否定式、“打击式”教育原则的父母,常常会为自己的孩子设定较高的标准,要求他们做到自己心中的完美,坚信只有承受得住批评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也正因这种追求完美的倾向和过高的期待,这类父母总是在孩子最难过、最需要安慰时揪着问题不放,一味挖苦和数落。

    父母们以为孩子会在挫折中磨炼得更强大,可是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众多的咨询案例告诉我,在否定和贬低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恐惧,他们很难拥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害怕尝试新事物,甚至开始潜移默化地打压自己。

    试想,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都受不了每天被老板否定、打压,何况一个稚嫩的孩子?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自己选择老板,但孩子却不能自己选择父母。默默承受了语言暴力的孩子们,情绪无处发泄,就只能对内攻击,等到心理出现问题,就为时已晚。

     

    2.成绩好的孩子才算优秀吗?

    在寻找孩子心理问题的来源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在家庭和父母身上挑毛病,其实,国内的教育制度也对父母们不当的教育方式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评价一个孩子的标准实在是太简单了——学校成绩好,就是优等生,就值得表扬;学校成绩不好,就是差生,就需要批评。

    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都是围绕孩子的学习成绩展开,正是这样“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让父母即便知道自己的孩子还有其他的优点,也还是会把“成绩不好”作为缺点无限放大。

    每年的中高考,总是会有考生自杀的新闻,很多人说,现在的孩子就是一颗玻璃心,根本承受不住一点打击。

    可事实是,大环境过分夸大成绩的作用,“一考定终身”的观念,从一开始就渗透到了家庭教育中。

    尽管父母们会安慰孩子:高考不是唯一出路,条条道路通罗马。可我们都知道,其他的道路上荆棘丛生,能有几个人闯得出来,还真不好说。

    所以,在埋怨孩子太脆弱的时候,我们是否有想过,把成绩和生命设成单选题的,也许就是我们这群成年人?

    当教育过于强调成材、成功时,就抹杀了每个人除开学习之外的优点,Ta情商高、口才好、运动能力强、善解人意……我们早已忘了,这些方面,原本也是值得为人称道的。

    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一种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至少8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一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

    成绩不好的孩子,未必在其他方面也不好。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如果优秀的标准能变得更多元,孩子能在其他赛道中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由衷地对孩子说一句“你很优秀”呢?

     

    3.不要吝啬肯定孩子

    一位在工笔上造诣很高的女画家,性格非常追求完美,对独女的教育也很严苛。

    在外人面前,她经常满脸自豪地提起自己的女儿——一位就读于常春藤学校的博士。

    然而,在女儿面前,她永远吝啬于当面表扬和肯定,每次见面都是恶语相向。

    有一次,她去美国看望女儿。不知什么缘故,两人就吵了起来。

    女儿问她:妈,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

    她冷冷地回了一句:难道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了么?

    听罢,女儿转身从阳台纵身一跃,自杀身亡。

    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认可。

    得不到父母认可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将生活在自我否定当中。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原生自卑”——由于经常体会到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孩子不断否认自己的价值。

    当他们那么努力,却依旧换来的是否定答案时,可想而知有多么无助和失望。

    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越来越好,但比起管教孩子,我们首先应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只有你接纳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接纳自己,正确人士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当孩子已经付出努力,有进步时,做对事情时,请不要吝惜你的肯定、表扬和鼓励。

    父母的肯定,才是孩子前进的最大动力。优秀的孩子,往往是“夸”出来的。

    但是,夸人也是一门艺术。很多家长会敷衍地说“你真棒”、“你真厉害”,这对小一点的孩子或许还有效,但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他们只会觉得不够真诚。

    真正有效的肯定和夸奖,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夸到点上的,让孩子觉得这一点我得到了肯定,以后还要继续坚持。

    就拿开头做菜的事情来说,那位妈妈其实可以先对女儿说:“你今天的菜做得太好看了,我等不及要试试看了!”也许,这样一说,双方的情绪就不至于变得那么糟糕了。

    无论父母的初衷是什么,日积月累的否定和打击,都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如果不及时纠正、改变教育方式,很可能会内化成孩子的“自我对话”。

    好好说话,常常肯定,才是作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托举。

    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