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6-1215

    服务热线(早9:00-晚23:00)
    首页 >  心理资讯 >  青少年

    长沙心理咨询 | 母亲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吗?

    2024-02-04697次阅读

    在咨询行业工作的这些年,我们接待过很多孩子,有重度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厌学、焦虑、严重强迫等等问题。

    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很复杂,但确实大多数都和孩子的母亲高度相关。

    话说到这里,可能很多母亲会觉得愤怒和委屈。

    “事都是我做,骂也都是我挨”,付出那么多,一心一意为孩子好,怎么反倒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之源呢?

    但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指责或讨伐某个群体,而是希望以此说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性,以及母亲角色本身对孩子的意义。

    或许,在教好孩子前,我们可以先滋养自己。

     

    1.母亲角色的重要性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有着漫长的“幼崽期”,在成年之前都需要家庭的养育和扶持,这也让家庭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中式家庭的分工中,仍以“男主外,女主内”为主要模式,母亲承担了大多数的养育责任,父亲则是相对“缺席”的。

    这就意味着,母亲通常要为孩子的教育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几乎所有家庭教育类文章的受众都是妈妈,育儿讲座中也大多是女性身影。孩子有问题,第一责任人也是妈妈。

    作为生命早期的主要抚育者、与外界产生连接的最重要的资源,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思想深度、为人处事的方式、情绪的稳定性等等,都将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了孩子成年后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

    换言之,如果在一个非传统的家庭中,主要的抚育者是父亲,那么孩子在长大后心理出现问题,我们可能也会说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父亲。

    所以,归根结底,问题并非出在母亲身上,而出在单一养育者的角色上,无论男女,只要处在“主要养育者”的位置上,对孩子的影响必然都是最大的。

    养育者身上的一点点瑕疵,映射到孩子身上,都会被无限放大。

    现实生活中,令人崩溃的育儿责任和琐碎的家务,令大多数母亲很难保持耐心、理智、温柔的形象。

    也正因如此,几乎没有人的童年是完美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位母亲能做到面面俱到、十全十美。

    这是社会“既要又要”的标准带给母亲的困境,也是造成不良亲子关系和心理问题的导火索。

     

    2.家庭教育中的情感困难

    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对于父母双方的经济能力、生活技能、人格成熟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曾经说过:大多数母亲有能力给“乳汁”,却很少有母亲有能力给“蜂蜜”。

    对于母亲来说,爱护孩子是她的本能。

    可现实是残酷的,成为父母并不需要什么门槛。而且,在我们成为父母之前,其实也并没有被很好地养育过。

    未曾被好好爱过的人,又如何能传递爱呢?

    我们只能以自己被照料的方式去照料孩子,只能按自己成长的轨迹去引导孩子。

    当一位母亲被要求给予自己从未获得过的东西时,当她获得的爱非常有限,却一再被逼迫着付出时,那种匮乏感和被掏空的感觉是非常明显的。

    既要承担抚养孩子的重担,又要承受没有把孩子教好,被孩子埋怨的结果,对于原本也是普通人的母亲角色,我们是否过于苛责了呢?

    如果说,孩子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是母亲,那又是什么造就了妈妈们的问题?

    如果焦虑、情绪化、控制欲等问题是母亲群体所共有的,那么我们应该要想到,必然有一些更宏观的、结构性的因素起着作用。

    心理问题往往有着某种传承性,上一代人结的果,又变成了下一代人的因,如此循环往复。

    而打破这个循环的方法,在于新一代母亲角色的改变,只有妈妈们内心得到滋养,内在小孩得以治愈,才可能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

     

    3.从追责到解决问题

    如果只因为母亲是主要养育者,就把孩子的心理问题都归咎于母亲的问题,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心理问题的根源非常复杂,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冲突”二字。

    什么造成了冲突?可能是社会大环境之下的心理压力,是亲密关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是遭遇了重大创伤事件……当然,也可能是不称职的父母。

    追责本身对解决问题毫无意义,只不过给了你一个可以暂时怨恨的矛头罢了。

    一味在“谁”造成了心理问题上找答案,就只能是恨母亲、恨上天、恨自己。

    恨不会让你好起来,恨只会没完没了,看不到头。

    正如当一个人生病了,医生的重点是找到“什么”使你生病,当一个人没有安全感,心理咨询师的重点也在于探索“什么”让你没有安全感。

    虽然,对“什么”的探寻中包括了“谁”这个主题,但不管是医生还是咨询师,关注的焦点都在于“什么”而不是“谁”上。

    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也无法改变客观事件本身,能改变的只有我们对事件的态度,以及我们自身的想法。

    或许很多人都不是在“安全型依恋”的模式中长大,或许你当前的困境确实来自于童年时母亲带给你的不愉快经历,但我们已经无法穿越回去纠正一切,也无法在控诉和指责中获得疗愈。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凝视着走过那条幽暗之路的自己,直面早期种种不好的经历。

    这种回望是必须的,因为它不但是对自己的救赎,更是对下一代问题循环的终止。

    世上没有任何一个答案,是能够回答如何做一个好妈妈的。

    希望每位母亲,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能够自我照料和被人照料。

    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