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6-1215

    服务热线(早9:00-晚23:00)
    首页 >  心理资讯 >  心理百科

    长沙心理咨询 | 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2024-01-11746次阅读

    你是不是总被他人评价说“你人真好”?

    你是不是常常为不属于自己的过错而道歉?

    当别人对你表现出负面情绪时,你是否常常愧疚不安?

    你的开心是不是总是取决于他人的表扬和夸奖?

    你,是不是总在讨好他人?

     

    1.“讨好型人格”的画像

    上周末,和新认识的朋友相约一起徒步爬山。

    走了小半天,有个女孩差点在山上晕过去。

    一问才知道,出发太早了,她没来得及吃早餐,又忘记了要备足水,低血糖加脱水,还苦苦撑了半天。

    众人不解:没吃早餐、没有水你怎么不和我们说,大家包里都还备着水和零食呢!

    她不好意思地说:“我怕麻烦你们,要是为了我而刻意爬慢,那就太扫大家的兴致了。”

    生活中,也有一些如文中女孩一样的人,他们总是让别人的需求先于自己的需求,避免让他人觉得不悦,也避免和他人发生冲突

    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努力扮演着“老好人”的角色,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讨好型人格」

    一起来看看属于讨好型人格的10条特点中,你中了几点?

    (1)害怕说“不”,拒绝他人会让你有异常强烈的内疚感

    (2)经常违背自己的意愿做他人想让你做的事

    (3)别人的要求总是一口答应,而且比做自己的事更上心

    (4)花过多的时间思考他人对你的评价

    (5)常常在说对不起,即便不是你的错

    (6)和他人在一起时,很怕冷场,总是主动找话题

    (7)考虑问题,总是顾虑“别人喜欢什么”

    (8)压抑、隐藏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害怕影响他人心情

    (9)在聊天中,会因为对方想听而说一些善意的谎言

    (10)做事有完美倾向,常常担心自己达不到他人的期望

    如果命中率超过50%,则预示着,你可能有“把他人需求放在自我需求之上”的讨好型人格。

     

    2.为什么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1)童年经历

    应该说,童年的种种经历是形成讨好型人格的“罪魁祸首”,也是根本原因。

    在童年受忽视或虐待的人身上,讨好型的行为模式总是更为常见。

    因为身处这种环境的儿童,愿意做任何事,只要能让自己免受进一步的残暴对待。

    这些孩子会对爱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渴求,并害怕无法获得。

    不过,在和谐稳固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有可能出现讨好型人格。

    因为他们曾经获得的,都是“有条件的爱”

    只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们的关爱和赞赏;否则就会被父母否定、批判,甚至打骂。

    小时候,还只是单纯想讨得父母的欢心,让他们关注自己、爱自己。

    长大后,就形成了“我只有做些什么,才会被爱”的习惯性想法,同时,也成了性格上的羁绊。

    (2)父母本身性格

    有些家长自己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

    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也会无意识地告诉孩子如何去讨好别人,以获得他人认可和喜爱。

    例如,讨好型父母会用这样的逻辑来教育孩子:

     “不要老跑到别人家里玩,净给人添麻烦。”

     “把这个最好的玩具送给小宝吧,你是哥哥,应该的。

     “一定不能让别人吃亏,不然他们都会讨厌你的。”

    当家长总是牺牲自己孩子的利益来满足他人的需求,就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需求不配得到重视,遇事自觉低人一等。

    讨好,就像一种“遗传病”,父母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3)自身性格

    属于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也是性格敏感、自我评价太低、责任感太强的人。

    他们总是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视“取悦他人”为己任。

    他们也总是告诉自己:“让他人快乐,这是我职责所在。”

    只要能让他人满意,哪怕是委屈自己,甚至失去自我,也没有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讨好者无法真正认可、欣赏自己,只能在他人的正性评价中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也就是说,他们只有在被他人认可、被他人表扬的时候,才有较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3.如何摆脱“讨好型人格”?

    大部分人很难意识到自己有讨好型人格,因为身边的人很少会指出你的问题,毕竟,他们是能从这种问题中受益的。

    因此,在自我拯救的路上,关键是要重视自己的感受,重新找回自我。

    (1)和自己对话

    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喜欢什么生活?做这件事真的会让自己开心吗?

    问问自己害怕什么,不讨好别人会怎么样?后果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也问问自己都忍受了些什么?有哪些话,是本来想说但害怕得罪人而咽回去的?有哪些事,是为了让别人舒服,自己默默去办的?

    学会回归自身,反思自己的感受,你就能更清楚自己是否想做这件事,以及这个决定背后的动机。

    (2)列“不喜欢清单”

    找到一张纸和一支笔,在纸上列出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例如,不喜欢帮人代课,不喜欢代人背锅,不喜欢被人放鸽子……

    写什么不喜欢的体验都行,因为这个过程会让你聚焦于自身,聚焦于当下的感受和态度。

    让自己反复回顾“不喜欢清单”中的事项,当再次遇到类似的事时,鼓起勇气,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喜欢”。

    (3)设定底线,表达想法

    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如果不划定界限,就会不断为自己讨好他人的行为找理由。

    你所设定的边界,就是向别人展示你的底线,就是在告诉别人—— “你允许什么”、“你不接受什么”。

    对别人说“不”,就是对自己说“可以”。

    如果,现阶段还觉得说“不”太难,不妨想想他人是如何拒绝你的

    这样一想,再拒绝别人是不是就没有那么难了?

    (4)暂缓一下,推迟决定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我们推迟50~100毫秒做出决策,就能提高我们的决策准确性。

    因此,在收到他人的请求时,可以不用急着回答“好”或“可以”。

    你只需要缓上一缓,对对方说:“我现在有点事,晚些时候我看看安排,再答复你,好吗?”

    而在这段为自己争取来的“冷静期”内,你只需要问问自己的内心:这是我想做的事吗?如果答应了,我会有什么感受?

    延迟决定,用“冷静期”来关注自己的想法,才能更快摆脱回答“可以”的惯性。

    (5)心理暗示,减轻愧疚

    利用心理暗示和一些口头禅来帮助自己减轻拒绝帮助他人后的内疚感。

    比如:

    我很有价值!

    我的需求很重要!

    我值得快乐!

    我值得被尊重!

    你若允许自己做一个犯错的人,别人就很难影响你,也很难打破你的底线。

    《被讨厌的勇气》中曾说过: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

    诚然,放弃旧的行为模式,尝试新的行为模式需要勇气。

    尤其当旧的行为模式是源于不被爱的恐惧时,这种直面恐惧的勇气不是人人都能有。

    但请记得,我们来时不惧风雨,去时又何须畏人言?

    真正爱你的人,一定会敬重你的边界和勇气,而不是你卑微讨喜的样子。

    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