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晋江灵水中学的一名未满13岁的初中女生被曝遭受同学霸凌,从租房里跳楼身亡。
据说女孩在自杀前,曾给自己的妈妈发过最后一条信息:
妈妈,我的生命要终止了,我没有办法在灵水待下去。
霸凌我的人明(每)天过得这么开心,我心里好不舒服。
每天去学校都要见到她,我感觉好恶心。
床上的衣服帮我洗干净寄给……
妈,下辈子还当你女儿。
女孩妈妈看到信息后到处找,直到亲眼见到女儿的尸体,悲痛欲绝,才知道孩子竟长期遭受校园霸凌,生前曾多次给霸凌者转账。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似乎只有打骂、侮辱才算是“霸凌”,实际上,不同于男孩之间直截了当的身体攻击,女孩间的霸凌,往往更隐秘、更恶劣,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更深。
01
为什么女孩间的霸凌往往更隐秘呢?
因为有社会规训的存在。
社会学家安妮·坎贝尔(Anne Campbell)曾说过,对攻击的态度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性别角色,或人们对于男女分工的不同期待。
简单来说,在当下社会中:
男孩被公认为是天生调皮的,他们身上的攻击性也被看作是男子气概的展现。
而女孩“应该”是文静的,温柔的,不会和他人发生冲突的。
换言之,女孩的攻击性是不被社会所允许和鼓励的。
正因为存在这种社会期待,女孩们从小就没学过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她们只知道如何克制或压抑自己的攻击性。
因此,如果一个女孩对他人感到愤怒,摆在她面前的有两种选择:克制怒火,或是发起隐性攻击。
每个女孩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会经历一些隐性攻击,比如被人刻意孤立、背后说闲话、背后做小动作、散布谣言等等。
这种非肢体接触、间接、隐蔽的攻击方式,也被称为“关系攻击”。
顾名思义,采用关系攻击的人会把她与被攻击对象之间的关系当成武器,使用社交排斥手段来威胁对方同意某种要求。
比如,研究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招募了一群3~5岁的孩子,每三人成一组,每组孩子在一起玩耍。
然后,研究者要求孩子们用蜡笔给白纸上图片上色,他们提供了3支蜡笔,其中2支是白色,另一支是橙色。
如预料中的那样,孩子们都想得到那支橙色的蜡笔。
但不同的是,男孩和女孩获取蜡笔的途径:
男孩会用击打或推搡等身体攻击的方式来得到它;
女孩则散布关于拥有橙色蜡笔的那个孩子的谣言,或是抱团孤立她,让她哭泣。
通过一个小实验,我们就很明显地观察到了不同性别所采用的不同攻击方式:
女孩之间的攻击和霸凌,“巧妙”地绕过了社会文化对她们的期待,转向非肢体性的关系攻击。
02
采用关系攻击的人清楚知道,这种方式既可以伤害到对方,又不会让自己受到严厉的批评。
那么,关系攻击为什么在女孩身上会奏效呢?
因为“同伴关系”在女孩的人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很多女孩在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时,脑海中都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下课铃响,我们和朋友手挽手一起去小卖部或洗手间,彼此之间如亲姐妹一般亲密。
性别研究学者卡萝尔·吉利根曾经指出:与男孩相比,女孩往往将被社群孤立视为最大的危险。
没有朋友这件事,让大多数女孩感到害怕,为了避免孤身一人,她们甚至愿意倾尽所有。
然而,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往往都会成为伤害自己最深的一柄利器。
研究表明,大部分女孩遭受到的霸凌,通常都来自表面上无比要好的朋友。
例如,在电影《我们的世界》中,小女孩李善因为相貌平凡、家境贫寒而被孤立。
后来,李善遇到了同样被孤立而转学过来的智雅。
渴望友情的两个孩子很快就交上了朋友,她们一起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暑假。
然而,有一天,智雅在一旁看到了李善和妈妈之间的亲密,与她父母离异的家庭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于是,智雅产生了嫉妒心理,开始故意疏远李善,在背后说李善的坏话,甚至伙同霸凌者一起孤立曾经最要好的朋友。
对女孩来讲,没有哪种情况会比遭遇好朋友的背叛更糟糕了。
从亲密无间到翻脸无情,友谊一旦沦为报复的武器,曾经共享的秘密就变成最锋利的刀,受害者的痛苦也因此加剧。
有些女孩甚至在经历这种友谊的背叛之后,无法再走进任何一段亲密关系。
这种心理创伤常常是刻骨铭心的,即便她们在煎熬和痛苦中长大成人,仍然会对过去的经历耿耿于怀。
03
对于这种以关系为倚仗的霸凌,基本很难找到证据,因为受害者在“表面上”并没有伤痕。
而那些真真假假的谣言、隐秘的小动作,也可以被霸凌者解释为“听说”或“无心之失”,就算孤立受害者,也有“交友自由”作为借口。
这也是关系攻击的可怕之处——它让你看起来和霸凌者相安无事,但实际上你可能正遭受着舆论的攻击和情感的虐待。
那么,面对这种隐性霸凌,家长该怎么教育和帮助孩子?
在探讨女性霸凌问题的一本经典著作《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中,作者蕾切尔·西蒙斯(Rachel Simmons)提出了一个名为“GIRL”的方案。
这个大写字母组成了“女孩”的意思,它们同时也代表着:
① “G”——收集(Gather):让女儿列出当某一情形发生时,自己可能做出的所有选择。
比如,当女儿的好友突然在背后说她的坏话,这时候,摆在女儿面前的选项可能是:
“发消息问这个朋友为什么这样做”
“当面告诉这个朋友自己的感受”
“不再理会这个朋友”
“向父母求助”
总之,父母要收集女儿所有可能做出的选择。
② “I”——我(I)选择:让女儿选出自己最倾向做的选择。
比如,女儿可能会选择“发消息问这个朋友为什么这样做”。
③ “R”——理由(Reasons):让女儿谈谈最倾向于这个选择的理由。
比如,女儿可能会觉得自己需要知道朋友在背后说自己坏话的原因,但当面问又有点尴尬,发消息问会比较好。
④ “L”——列出(List)后果:让女儿设想,做出该行为后可能发生的情况。
比如,当女儿发消息询问朋友后,朋友可能不回复,或是不承认自己做过这件事,又或者会直接说出这样做的原因……
完成以上四个步骤后,接下来父母要做的,就是陪女儿一起想接下来的话术,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背叛和攻击。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采用一些未经证实、先入为主或引导孩子自我责备的说法,比如:
“我觉得这个朋友就是嫉妒你”
“你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
人性当中总免不了有一些劣根性,而我们作为父母,要把孩子培养成内心强大、自成宇宙的人。
面对没有缘由的霸凌,不要怀疑和责怪自己。
只有摆脱对失去一段关系的恐惧,才会不被关系所挟持和控制。
最新推荐
广州心理咨询 | 当来访者问“我该不该离婚”,咨询师会怎么回答?
546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 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都有什么特征?
442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 不自信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428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 破坏婚姻关系的4种沟通方式,快看看你用过吗?
440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 原来,夏天容易烦躁是因为「热怒症」
682人阅读广州心理咨询 | 好险!「婆媳关系」差点就和谐了……
429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 走出焦虑强迫,你需要了解这四点
524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 连你也在欺负自己吗?
436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 有哪些细节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好不好?
549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 心里越难过,笑得越开心,你是这样吗?
348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