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6-1215

    服务热线(早9:00-晚23:00)
    首页 >  心理资讯 >  心理百科

    南宁心理咨询 | 如何区分“真社恐”和“假社恐”?

    2024-03-281147次阅读

    社交,对有的人来说是秀场,对有的人来说却是刑场。

    今年30岁的梁先生属于后者,他不愿意参加公司组织的任何活动,还屡次拒绝同学和朋友的聚会邀请。

    只要踏入陌生人“浓度”过高的场合,就感觉所有人都在盯着他,这种感觉令他浑身都别扭,一心希望赶紧找借口离开这尴尬处境。

    对于自己不善社交的表现,他有时候也很自责,唯恐太社恐会影响自己未来的事业和婚姻。

    于是,在父母的支持下,梁先生前来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称自己是“社恐”,并在网络上分享着自己的社恐症状:害怕接电话,能网上沟通绝不见面聊,路上碰到熟人恨不得装瞎……就好像“社恐”患者已经遍布全网。

    然而,心理咨询师表示,当下年轻人对“社恐”的解读逐渐呈泛化趋势,很多人现在是和聊得来的人疯狂聊,聊不来就以“社恐”为借口避而远之。

    那如何判断自己是“真社恐”还是“假社恐”呢?借今天的文章,我们来聊聊“社恐”这回事。

     

    1.如何区分“真社恐”和“假社恐”?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很忙,每天要承担来自生活、家庭、学习或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早已身心俱疲。

    如果还要拿出大量时间参加社交活动,消化因社交而产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那么他们在进行社交活动之前,就会开始考虑此项活动的成本和收益。

    一旦人们觉得社交活动得不偿失时,就会产生抵触社交或逃避社交的心理和行为。

    正因如此,“社交恐惧症”才会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流行病”——太多人把它作为一个标榜个性的特征,一个拒绝无用社交的借口。

    然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却远不如大家自嘲和戏谑得那样轻松。

    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被定义为一种对社交情境的显著或强烈的害怕或焦虑。

    这种恐惧感源于对他人负面评价的担忧,以及对自己在社交场合表现出焦虑症状(如脸红、发抖、流汗、结巴或呆滞等)的害怕。

    而且,这种担忧和害怕不是偶尔发生,而是随着不同的社交情境有不同程度的预期焦虑和惊恐发作,甚至多年以前的社交场景也能持续使人精神紧张。

    一般来说,这些症状需要明显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且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才能被确诊为“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症

    而且,不少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还会出现共病的抑郁症、强迫症、进食障碍等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2.“聚光灯效应”:一种内隐自恋

    在开篇所提到的梁先生的咨询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发现,梁先生在谈论社交细节时,他描述的内容几乎都围绕着自己:

    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情绪和想法,别人看我/听我说话有什么反应……

    他不断地谴责自己有多么自卑、多么怯场,认为如果别人的情绪和反应不符合自己的预期,那一定是因为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够妥当。

    在社交过程中,他虽然和一群人站在一起,但他的“视野”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实际上,这是一种过度关注自我的「内隐自恋」

    提起自恋,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但在心理学的框架中,我们把自恋看成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需要建立健康的自恋才能很好地生活。

    内隐自恋与健康自恋的不同在于:内隐自恋者觉得有很多人都在关注自己,他们太过在意自己的表现,因而显得焦虑不安。

    当内隐自恋者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沉浸在自己所构建的世界时,可能同时陷入「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当中。

    比如,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们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研究者们招募了一群学生,让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去上课,并让他们自己猜测全班有多少人会注意到他们的装扮。

    在这群学生自己的认知中,他们觉得全班会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注意到自己。

    然而,实验结果显示,全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注意到了他们的装扮。

    这就是“聚光灯效应”,又叫焦点效应,指人们普遍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以为别人的目光就像一个聚光灯,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陷入“聚光灯效应”的人往往非常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特别害怕别人在背后笑话、议论自己,倘若在社交上留下了某种耻辱经历,也会更难忘怀。

    因此,内隐自恋者往往更可能患上社交恐惧症患。

     

    3.减少自我关注: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由于过度关注自身,不少社恐人士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假想,比如:

    当你出现时,其他人就不再说话,你就觉得他们是在议论你或嘲笑你;

    有过一次丢脸的经历后,就开始恐惧所有的社交场合,害怕自己在其他场合上也出糗;

    在路上主动和别人打招呼遭到忽视后,就忍不住怀疑身边的人是不是从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脆弱的自我使人用偏激、消极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他人几个小举动或几句话就在你的内心激起大浪,进而陷入社交焦虑中。

    哲学家罗素有一句名言:幸福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消除对自我的关注。

    过度关注自我的人,越穷思竭虑,就越加重自身的自恋和敏感,久而久之,反而走进死胡同,使得对社交焦虑和恐惧情绪越积越多。

    想要改善社交焦虑的状态,就必须减少自我关注,降低自己的敏感度,修正脑海中自动出现的不合理思维。

    你可以不断地暗示自己:人生那么长,每天遇到的人、发生的事情那么多,没有人会时时刻刻关注自己,也没有人会永远记得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糗事。

    将别人的评价和自我关注调整到一个合理的度,不纠结于内心诸多揣测和想法,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让自己处于忙碌充实的状态。

    当认知观念和注意力得到了调整,对社交的焦虑和恐惧自然也就降低了。

    最后,如果社交焦虑的程度已经严重到自己无法调节和控制,甚至引起了一些生理症状,如心悸、呕吐、身体疼痛等,那就应及时寻求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防止心理障碍和症状进一步加重。

    恐惧是人身上很难克服和调控的一种情绪,不要把你的害怕和回避当成小事,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与他人交流,就很难以好的精神状态去拥抱更美好的生活。

    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