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6-1215

    服务热线(早9:00-晚23:00)
    首页 >  心理资讯 >  心理百科

    长沙心理咨询 | 为什么说父母不要“穷养”孩子?心理富裕有多重要?

    2023-12-19839次阅读

    前段时间,在社交网站上看到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她说,自己的家庭条件还算可以,有房有车,不用为吃喝发愁。

    但从小到大,父母对她的教育方式都是 “穷养”

    每次逛街,当她央求父母想买点什么时,父母总是对她说:“我们家没有钱,买不起这个。”

    遇到不得不买的东西,父母还会说:“这么贵的东西,我们省吃俭用都给你买了,你一定要好好学习,知道吗?”

    长大后的她,越来越不敢乱花钱,也不敢有其他购物上的欲望。

    即便她已经能凭自己的本事独立赚到钱,但总也无法真正享受花钱的感觉。

    甚至每花出一笔钱,都觉得是一种浪费,内心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罪恶感。

    她说:“小时候被父母灌输的贫穷感,变成了内心真正的贫穷感,哪怕长大了,生活条件变好了,我心里还是穷的。”

     

    1.心理贫穷是一种什么体验?

    贫穷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经济上的贫穷,是在物质上受限的感觉。

    然而,比经济贫穷更可怕的,是心穷。

    经济贫穷只会持续一阵子,但心穷c可能持续一辈子。

    心穷,是明知道自己有很多钱,却还是舍不得花钱;

    心穷,是承担得起喜欢的、贵的东西,最后还是只会选择便宜的;

    心穷,是每支出一笔小钱,都要各方比价,纠结半天;

    心穷,是花钱太多时,想起一直哭穷的父母,总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

    年轻的时候,我们会把机会留到“等我有钱”之后再去做,以为现在的遗憾都是因为经济上的捉襟见肘。

    但事实是,即便工作了,赚钱了,很多人的心理依然贫穷、匮乏。

    就像电影《为了N》当中的女主角,因为小时候曾感受过贫穷,所以在自己长大后,会习惯性地买一大堆食物,储藏在冰箱里。

    明明知道自己吃不完,但还是忍不住去买,忍不住去做。

    因为只有看到冰箱里满满当当时,她的内心才会觉得充实一点,才会有一点安全感。

     

    2.心理上的匮乏感从何而来?

    虽然我们讨论的是心理上的匮乏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匮乏感或多或少也源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匮乏。

    为什么这么说?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的经济水平已经相较过去有较大提升,但我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过来的。

    时代的不同,就导致了两代人在金钱观、消费观上的诸多差异。

    我们会看到,明明有些家庭已经过上了小康水平的生活,但父母依然保持着原来勤俭节约的习惯,甚至是不合理地过分节省。

    虽然物质上已经充裕了,但对于上一代人来说,在他们的心里,任何非必要的消费都是一种奢侈。

    此外,有些父母会当着孩子的面,频繁地为钱争吵,甚至互相攻击。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认为心理的基本模式就是“刺激-反应”,如果孩子将“钱”看作是引起父母产生冲突反应的一种“刺激”,那么长此以往,势必让孩子生出一种对金钱的恐惧。

    更重要的是,一些父母不光自己节俭,与伴侣为钱的事争执不休,而且还对着孩子“哭穷”。

    他们一味地对孩子强调家庭条件不好,强调自己供孩子上学是如何的不容易,这就很容易让孩子理解为:我花钱是不被允许的,我是害爸爸妈妈变穷的罪魁祸首。

    这样的想法一旦冒出来,就会扎根在孩子的心里,影响此后的一生。

     

    3.父母常常“喊穷”,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各种需求是很正常的,如果父母刻意压制,孩子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1)内心敏感、自卑

    弗洛伊德曾说过:“童年的不被满足,哭穷的环境,会让人自卑。自卑的人长大后,更难自立。”

    常常被灌输“家庭贫穷”的孩子,可能从小到大都处于需求被压抑、被忽视的状态。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自己“不够好、配不上”的认知,自我价值感持续降低。

    同时,家长常常“喊穷”,也可能让孩子变得敏感,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会觉得,其他人可能会因为“穷”而看不起自己。

    即便孩子们长大了,逃离了原来的“贫困”环境,但心态上依然会转换不过来。

    他们甚至会将这种内心的“贫穷”外化到婚姻、事业和对自我的认识上,从而无法好好爱自己。

    (2)不敢消费,控制物欲

    从小就被“穷养”的孩子,长大后也很可能会不敢吃好的,不敢穿贵的,平时买点什么都要斤斤计较、四处比价。

    即便自己能挣钱了,也不敢随意花钱,一心只想存钱,极度控制自己的消费欲。

    因为他们害怕再回到小时候“喊穷”的日子。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有了钱,就有了安全感。

    稍微多花点钱,都会带来罪恶感。

    (3)报复性消费

    俗话说,缺什么就补什么。

    小时候没钱,父母不给买这买那,等到我们长大了,独立了,自己赚钱了,就开始报复性消费。

    这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未完成事件”,即小时候我们没有得到的东西、没有满足的愿望,会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一直存在,成为每个人生命中的“待完成事项”。

    很多人成年后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制,甚至“打肿脸充胖子”,把信用卡的额度大大透支,一心只寻求消费带来的快感。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写道:“贫穷是一种病,而且会遗传,它除了会带给你习惯,还会带给你贫穷的思维方式,会局限你的人生。”

    如果父母总是向孩子们展示贫穷的一面,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形成一种“穷人思维”,眼界和格局都将受到这种思维模式的限制。

    所幸的是,现在一部分父母都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好的选择。

    不过,我们自己也值得最好的,努力挣了钱,也要尽情去享受生活。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内心富裕、充实的孩子。

    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