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6-1215

    服务热线(早9:00-晚23:00)
    首页 >  心理资讯 >  心理百科

    南昌心理咨询 | 社交冷漠症,真的是一种心理问题吗?

    2023-12-121350次阅读

    早前,有网友在豆瓣上发布了一个帖子——

    “有没有是社交冷漠症的?”

    帖子中所描述的社交状态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

    有时候,我们并不害怕社交,我们只是单纯不关心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懒得维系感情。

    一边抱怨着没朋友,又一边心安理得地宅家,拒绝出门。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社交冷漠症」了,我们拥有正常的社交能力,但却主动选择减少非必要、不感兴趣的社交活动。

     

    1.拒绝低质量社交

    朋友小白曾分享过一段他自己的经历。

    几年前,他在一个饭局喝酒喝到胃出血,半夜被送去医院急诊。

    在医院住了一周,那些同桌喝酒的所谓“朋友”,居然一个都没来医院看望过他。

    生病见人心,那一刻小白觉得,自己费尽心思维持的关系,竟然不堪一击。

    此后,他暗暗发誓,再也不去参加那些酒肉朋友逢场作戏的饭局了。

    其实,小白并不是个例。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多人会为了扩大所谓的“人脉”,出入于各种酒局、饭局,饭桌上互相吹捧、嘘寒问暖,可如果自己真遇到了困难,就一个比一个躲得远。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人活一世,总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并建立关系。

    如果在关系中得不到理解、重视,抑或是把关系看得太过,都会消耗自己的能量,让我们透不过气来。

    电视剧《小欢喜》中,也有一段经典台词:“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不要做无用的社交。”

    当你优秀了,别人会主动和你攀关系;当你人微言轻时,别人或许很难正眼看你。

    所谓的社交冷漠症,不过是放弃一些没有意义的社交,舍下一些无足轻重的关系,为人生做减法,也为提升自己做加法。

     

    2.拥抱独处的需要

    蔡康永曾经说过:“我们常听人劝别人,你要把心打开,却从来没听过有人劝别人,你要把心关上。”

    把心关上,说白了,就是一种向内对话、与自己相处的能力。

    面对纷杂的世界,肤浅的社交互动,社交冷漠者更多时候选择了独处。

    任何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

    社交冷漠者则懒得去花费时间在建立和维护关系上,比起社交,他们更想一个人待着。

    他们喜欢独处,享受独处,哪怕一个人的时光,也过得有滋有味。

    就像作家杨绛所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与其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关注别人的生活里,不如多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

    只有独处时,你才能真正做你自己。

    只有独处时,你才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内心那么丰富、那么广阔,能做的事情有那么多。

     

    3.珍贵的热情留给值得的人

    当我们觉得孤单时,往往希望能和朋友倾诉一番,可这世界上最难得的就是感同身受。

    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结交。也不是所有的关系,都带着真诚和善意。

    老祖宗很早就告诫过我们:“逢人只说三句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与人相处,不要急着掏心掏肺、毫无保留,这是为自己和他人都留一条后路。

    社交冷漠者往往深谙此理,因此,他们为数不多的热情,都只会留给身边重要的人。

    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他们绝不会去刻意讨好,甚至会默默远离。

    心理学家埃尔贝斯认为,冷漠也是人类天生携带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以提醒人们规避某些麻烦,为自己节约精力。

    社交冷漠者就是如此,他们的冷漠,只留给“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人。

     

    4.冷漠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我们将“社交冷漠”冠之以“症”的概念时,它真的成为一种病症了吗?

    我并不这样认为。

    实际上,它是一种冷淡应对社交的生活方式,一种将关注点朝向自己的态度,一种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性格和生活方式没有所谓的好坏,都只是一种选择。

    你适合什么,就选择什么。

    无论是“社牛”、“社杂”,还是“社冷”,只要我们找到让自己舒适的节奏,就无大碍。

    如果你明明不喜欢过多社交,还硬逼着自己出门聚会、对人热情,只会让自己觉得活得很拧巴,疲倦不堪。

    不管选择哪种社交方式,都应该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低电量的时候,允许自己屏蔽外界的声音,偶尔断联,好好充电,才能打起精神,再次出发。

    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