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6-1215

    服务热线(早9:00-晚23:00)
    首页 >  心理资讯 >  职场

    长沙心理咨询 | 重压之下,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2023-11-211564次阅读

    半夜被领导打电话叫醒要求外出做志愿者;

    写公众号,发美篇,手机APP推广,活动点赞投票;

    扫大街,值班执勤,指挥交通,排查自建房隐患……

    如果不说,你能想象得到,这是属于教师的工作吗?

    1031日,河南00后女教师跳楼自杀的事件尚历历在目。

    然而,就在近日,悲剧再次重演——广东东莞东华中学的一位老师跳楼自杀。

    我还记得选择轻生的那位女教师,她在遗书的最后写道:

    “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师怎么能教出来积极乐观的孩子呢?”

    这振聋发聩的两问,就好像是对当前教育乱象的一声呐喊。

    显然,这两位老师并不是特殊的个案,翻翻这些新闻下的评论区,你会发现大部分的教师都在声讨,都很无奈。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群体健康状态占10%,亚健康状态占70%,疾病状态占20%,且普遍存在焦虑、人际敏感、情绪失调等现象。

    那么,哪些外在因素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呢?我们将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1.形式主义下滋生的无意义感

    我记得刚走上教师岗位的的朋友曾跟我吐槽,她一上任就被选中做班主任,因为人年轻、精力充沛。

    然后每天像被抽打的陀螺一样忙碌,早上六点一睁眼睛就在上课,课后还要花费数小时完成作业批改、备课等工作。一天过下来,嗓子冒烟,精力和脑子也都被榨干。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更多的时间被耗在了没完没了的形式主义里

    填不完的表格材料,开不完的各种会议,上不完的培训课程,迎不完的检查验收……面对这些,我那当老师的朋友感到愤怒又无奈:“为什么这些也要老师来做?”

    有些非教学任务,看似催得急、要得紧,但好不容易赶工做完了,上头却又轻飘飘丢下一句:任务取消——让你根本就找不到做这些的价值和意义。

    人是没办法接受毫无意义的工作的,当价值感和意义感很少时,负面因素就变得明显了,人就会倦怠、疲惫,进而爆发出不满。

     

    2.教书育人的理想与惨淡现实的落差感

    就像那位女教师的遗书中所说:“我从来没想过,作为一个小学老师会这么的难,面对学生很想真的做到教书育人,但是学校的工作,学校的活动,领导的检查,让我们这些没有培训过就直接当班主任的毕业生像入了牢笼。”

    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带来的不适应感,在这些初入职场的年轻教师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社会生活远比校园生活复杂,对于一个刚刚从学校走向职场的年轻教师而言,这种“学生”到“老师”的心态仍需要一段时间的转变,因此难免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更重要的是,很多年轻人怀抱着一颗在教学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心而来,期待着教给同学们一些知识,看着一个人成长、成才,但最终他们发现,自己的时间总是会被一些无关紧要、没有意义的“任务”所占据。

    这种落差感,会让人感觉非常无力、恶心和崩溃。

     

    3.情绪劳动背后,无尽的内耗感

    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这个职业往往对从业者的情绪劳动需求非常大。

    从到学校的那一刻起,备课、上课、检查作业、跟学生和家长沟通……每件事都需要你打起12分精神去应对。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你必须付出极大的耐心、爱心和精力,才有可能收获比较理想的教育成果。

    下班后,由于线上沟通的便利,一些班主任常常需要24小时待命,时刻面对家长的“信息轰炸”。

    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存在认知偏差,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感到不满,甚至会到学校去闹事,造成家校矛盾,老师也身心俱疲。

    然而,种种高强度的情绪劳动的背后,是老师们对自身心理资源的无尽内耗。长此以往,再想要发光发热的心也会结冰,再大的热情也会消耗殆尽。

     

    4.角色光环之下,过高的社会期待

    在行外人的认知中,教师是一份相对稳定、清闲的工作,因为大部分教师不需要坐班,上完课就可以走,没课的时候甚至可以不来学校。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坐班,就意味着没有下班时间,老师们常常要在午休、晚上和周末隐性加班。

    人们越认为老师轻松,就会越倾向于给老师增加工作和任务——至少在一些领导和家长看来,是这样。

    你要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又要充当学生的心理老师;要提高升学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在多重角色的要求和期待下,教师责任的边界被无限扩大,个人的生活和需求被罔顾,再进一步,就会出现角色失调,种种这些,势必让教师的心理不堪重负。

     

    5.亲友的不理解与不支持

    正因人们对教师职业有着过重的“滤镜”,很多身在系统中、早已痛苦不堪的老师,哪怕只是抱怨几句,也会遭到亲友的质疑和指责。

    “合理怀疑你是在炫耀,我羡慕你都来不及呢……”

    “你有什么好烦的,你那工作那么轻松,来回教的都是一样的东西,上完课拍拍屁股就能走人……”

    “什么工作都是这样,忍忍吧……”

    个中辛酸和压力,似乎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就造成了老师身后社会支持系统的崩塌。

    一些年轻的教师表示,根本不敢跟父母说太多,说多了他们还要责怪你懂事、吃不了苦,也不敢公开吐槽,因为不做老师的人很难体会这种心情。

    在更极端的个案中,我们还看到过因为想从体制内辞职而跟家里闹翻,最终患上抑郁症的,来访跟我们苦笑道:“他们(父母)宁可失去我,都不愿意失去编制。”

    家人和社会的不理解、不支持,往往会加重老师们的自我怀疑,剥夺他们向外求助的诸多可能,让他们更加困扰,也更加无助。

     

    诚然,每个职业都有各自的辛苦和压力,但教师或许是更为特殊的。

    因为他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整个系统的结构性问题。

    无论是老师的无奈,还是学生的抱怨,好像我们都被困在了这样的系统当中,无能为力,却又不得不自救。

    一群被驯化、被压迫的教师,教不出有社会担当的创新型人才。

    只有心理健康、思维独立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启发和能量。

    如果身为老师的你,最近也感到持续疲劳、失去热情、自我怀疑,不知道去哪里寻找外部支持,欢迎来找一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聊聊噢!

    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