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6-1215

    服务热线(早9:00-晚23:00)
    首页 >  心理资讯 >  性心理

    “爸妈,我坦白了,我是同性恋。”

    2023-10-181183次阅读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10月11日——“国际出柜日”。

    1988年的10月11日,美国华盛顿举行同性恋权益游行。为了纪念这场声势浩大的游行,我们将每年的10月11日设为“国际出柜日”。
    随着社会思想的解放和发展,“出柜日”不再限于同性恋群体,更是涉及到双性恋、跨性别者等所有不符合主流性与性别规范的性少数群体。

    这一节日的设立,不仅是为了支持性少数群体公开表达自己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还是为了给那些没有勇气面对真实自我的人以力量。

    正如“出柜日”的发起者之一——心理学家罗伯特·艾希贝格所说——

    “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不认识任何同志人群,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认识。选择出柜,是让人们知道我们的身份,同时消除恐惧和刻板印象,这一点至关重要。”

     

    01
    偏见和歧视,是最大的“刽子手”

    根据201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只有5%的性少数人士公开了他们的性倾向或性别身份。

    绝大多数性少数人士都遭到了歧视,而在这当中,来自家人的排斥和凌辱是最多的,伤害也是最大的。

    由于时代背景、成长经历和认知经验的不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往往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向他们“出柜”。这种不接纳也直接导致了很多性少数人士不愿意“出柜”,对父母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取向或性别认同。

    正如姜思达在《奇葩说》中说:“我宁愿把我的爸爸妈妈蒙在一个所谓幸福的鼓里,也不愿意让他们和我一起,暴露在原野上,站在我的面前与万千猛兽为敌。”

    此外,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环境的不友善和恶意是阻止性少数群体“出柜”的另一重要因素。

    校园霸凌、职场歧视、社会舆论……伤害无处不在,轻则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重则导致抑郁情绪和自杀想法。

    以上种种因素都会让性少数人士倾向于隐匿真实自我,或将婚姻一事推之又推,或强迫自己按照父母之命走上所谓“正常”的生活。

    但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性取向或性别认同也不会因为伪装就此改变,表象的“正常”终有一日会被内心的冲突所摧毁。

     

    02
    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出柜”?

    纵然外界有种种偏见,但“柜子”也并非是避难所,它无法提供温暖的怀抱和宽慰人心的言语,长期待在里面,孤独和不幸福感便会疯狂生长。

    所谓“柜”的说法,其实源于一句英文俚语——“skeleton in the closet”(橱柜里的骷髅),后引申为“不可告人”或“难言之隐”的含义。

    在过去思想非常保守的年代,人们对非主流性取向的了解很有限。

    性少数群体一路背负着污名,只能将这个秘密藏在心中,当成一个禁忌。而“出柜”就相当于把这具“橱柜里的骷髅”从“柜子”里搬出来,向周围所有人宣告它的存在。

    这是性少数群体建立自我认知的重要步骤,是一个带有强烈觉醒意识的行动,需要高度的自我接受和不再隐藏的决心。

    走出“柜子”,代表着对自己的接纳和认可,代表着对不公的反抗和呐喊,代表着拥抱自己本应享有的权利和尊严。

    打破“柜子”,是为自己所代表的群体正名、平权,是为了让大众看到我们其实本没有什么不同。

    只有更多的人选择“出柜”,才能最终消灭“柜子”的存在。

    换言之,今天人们“出柜”,是为了在未来的某一天,后来人不需要被“柜子”所困。


    03
    父母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出柜”?

    前段时间,伊能静的儿子哈利在社交平台上高调“出柜”,向所有的“吃瓜”网友们官宣了自己的性取向。

    其实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因为在此之前,哈利曾发布自己身着女装的照片,也曾多次被媒体爆出与男性朋友的亲密合照,只是以往他都选择了避而不谈。

    值得一提的是哈利父母的反应——父亲庾澄庆表示,哈利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个体,不管有什么决定,自己都会支持儿子;而母亲伊能静则更加感性,她在社交平台中发布了一篇小作文,字里行间都是对儿子的赞赏和关爱。

    最让人暖心的,是小作文里的这段话——

    “年轻的你们,都应该是流动的,不是固体。顺着心流,去见识世界的广大、去拓展视野、去发掘审美、去理解包容,我做母亲能做到的实在太少了,我能做到,仅仅是照顾好你的身体,以及无限的支持。”

    这种支持有多可贵,恐怕只有“出过柜”或曾面对过孩子“出柜”的人才懂得。

    事实上,大多数父母都没办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他们可能会责怪自己,埋怨他人,会感到震惊、疑惑、失望、丢人或羞愧,甚至会闹到要跟孩子决裂的地步,令彼此都痛苦不堪。

    然而,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明白:有些东西,不是我们不理解、不认同,就代表它是错的。

    传统价值观可能将性少数群体视为不正常或不道德的,但科学研究早已表明,同性恋本身并不是心理疾病,人们无需为自己非主流的性取向去进行治疗。

    性取向也不是一道选择题,可以随自己的意志更改答案。它生而如此,并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任何试图治疗同性恋的方法,都是无稽之谈。

    但如果人们因为性取向而感到困扰,比如无法接纳自己的性取向,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或因遭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产生了心理问题,那么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

    写在最后
    “出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的技巧、沟通和陪伴。当你向世界宣告真实自我的那一刻,就应该要预料到,未来等待你的可能是无数次的失望和挫败。

    作为孩子,我们需要明白,给予父母安全感是很重要的。因为父母对你的培养是终身的,他们既已付出自己的心血,你便有必要向他们强调和证明,自己不会因为是性少数群体而活得不好。

    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换位思考,在孩子说出真相之前,他们的内心该是多么煎熬、折磨?当孩子鼓起勇气向我们坦诚时,他们又该是何等迫切地希望获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每个人只有做真实的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期待有一天,不再有“出柜”这个名词,也不再有因“出柜”而导致的家庭矛盾和痛苦,每一对真心相爱的人都可以大大方方地牵手,毫无负担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