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6-1215

    服务热线(早9:00-晚23:00)
    首页 >  纳本动态 >  动态详情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人格和依恋模式的形成?| 纳本心理第91期沙龙“原生家庭对人格和依恋关系的影响”圆满结束!

    2024-01-26次阅读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些人甚至会发现,自己口口声声说不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长大后却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父母的翻版。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一个人的原生家庭都对个体的人格、行为和心理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影响我们如何感受爱、表达爱,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互动模式。

    为了帮助大家觉察原生家庭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格和依恋模式,129日,纳本特邀资深心理咨询师王学军老师开展了第91期主题沙龙——“原生家庭对人格和依恋关系的影响

     

    1.探索“内在誓言”

    在沙龙的第一个环节,王老师提到,我们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的、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做了影响一生的决定。

    比如,有位女性,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抛弃了她和母亲。她跟随母亲长大,从小到大不断地听母亲痛诉男人的不可靠,所以,她就在心里形成了一个誓言——“男人都是不靠谱的”。

    等她长大了,进入到亲密关系中,她就会不断地去验证这个誓言,从而导致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这就是“内在誓言”的作用,它是对自己做出的承诺,是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准则,告诉我们不要这样或那样做。

    类似的“内在誓言”还有:人是不能信任的、世界是不公平的、我要做到最好才会有人爱我等等。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这些“内在誓言”曾保护了你,但当你周围的环境发生改变时,它反而会变成一种阻碍。

    正向的内在誓言,可以激励我们朝着目标去奋斗;而负向的内在誓言,则会捆绑住我们,让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去探索自己的内在誓言,发现它,不要让它桎梏你的一生。

     

    2.摆脱“强迫性重复”

    在第二个环节,王老师引出了“强迫性重复”的概念。

    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得到第二次医治过去心理创伤的机会,弥补遗憾,满足小时候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到的一些心理需求。

    继而,学员们被安排分组讨论,聊聊那些从小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和常有的负面情绪。

    过去原生家庭所造成的一些困扰和问题是切实存在的,但你不需要把原生家庭的伤害归咎于自己身上,正视家庭的伤害,告诉自己:你是可以选择和改变的,也是可以对长大后的自己负责的。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和改变的借口,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那些父母没有给到的关怀,你都可以重新给到自己。

    别让原生家庭的伤害代际传承下去,为摆脱强迫性重复,你要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新的原生家庭文化。

     

    3.依附关系的四种类型

    最后,王老师带领大家一同探索了自己的依恋关系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通过对婴儿的陌生情境测验,界定了个体的四种依恋形态:安全型、逃避型、焦虑型、紊乱型。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能适度依赖,也不怕被人依赖;能给人空间,也能与人亲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都是好的、有价值的;

    逃避型依恋不易信任或依靠别人,怕被别人依赖,倾向以事、物取代人际情感交流。他们的自我认知也是好的,有价值的,但看别人却是不好的、没有价值的;

    焦虑型依恋过度敏感,容易受伤,担心别人不想与他亲近,常常对他人爱恨交加。他们的自我认知常常是不好的、没有价值的,看别人却是好的、有价值的;

    紊乱型依恋的个体常常徘徊于麻木、拒人千里之外的极端逃避型和焦虑、常被情绪淹没、爱恨交加的极端焦虑型之间。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都是不好的、没有价值的。

    在成员们交流完自己的依恋形态和经验后,王老师指出,70-80%的子女将会重复父母的依恋形态。个体的依恋形态只有在超过五年的安全情境下,才可以由逃避、焦虑、紊乱型转化为安全型。

    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通过回忆曾经帮过你的人和值得感恩的事,借着那些爱的关系,重新疏导情绪,医治心灵创伤。

    因此,在“原生家庭”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的今天,我们探索原生家庭,并不意味着要把自己遇到的问题都算在父母头上,而是为了让我们自身的创伤得到治愈,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