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有朋友跟我说:“你们搞心理咨询的,就是会聊天,跟你说话就是舒服。”
的确,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说话不仅是一种艺术,还是一门必须要掌握的技术。
因为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接触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语言。
你的任何一句无心的话,都可能造成咨访信任关系的崩塌,给来访者带来二次伤害的同时,也导致咨询的中断和个案的脱落。
可以说,学习心理咨询,首先就要学会“对话”。
为帮助众多心理学爱好者和新手咨询师掌握“对话”的技术,7月29日,纳本心理开展了第5期微工作坊——“对话和交流的技术与艺术”。
本期工作坊由资深心理咨询师阿木老师带领,全程学习氛围浓厚,学员的体验和收获感满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下沉浸在学习中的一天吧~
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
在和某个朋友或家人的沟通中,感到自己被看见、被理解,一些心结瞬间被解开,一些情绪也霎时被抚平。
这是因为你获得了“共情”。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也需要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发起“共情式对话”。
对于这一点,阿木老师强调说:“对话的本质,是先认同,再主张。”
如果不站在来访的立场中,设身处地地去理解Ta的想法和感受,就无法走进Ta的内心,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一个游戏成瘾的孩子被家长带来咨询,在沟通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和你提到想要退学。
他可能会和你说:“我不想上学了,真没意思,还不如打打游戏。”
这个时候,作为咨询师,我们不能直接否认孩子对学校的排斥情绪,一味强调不上学的缺点,而是应该表现出对孩子“不想上学”这一想法的好奇和理解。
这个时候,你可以说:“我很好奇,或许你可以和我讲一讲,你为什么不喜欢上学?如果不上学你接下来准备做什么?”
只有与来访者站在同一立场上,认同对方,之后你提出自己的主张时,Ta才会认真听进去。
这就是“共情式对话”——跟着对方的感觉走,按照自己的想法说。
接着,阿木老师提出了咨询谈话的三阶段:谈过去事、说事中情、会此刻意。
通过探索和挖掘来访者的过去,能让咨询师更加接纳来访者,让来访者感觉到被理解,从而为咨访关系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机会。
通过梳理过去事件中我们的感受和情绪,以及事件本身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或许就能找到当下心理问题的症结。
当然,谈论过去并不等于不关注现在,相反,咨询中的谈话恰恰就是要关注现在。
阿木老师谈到:“每一个现在都是携带着过去,朝向未来的。”
过去已经回不去,那我们就不要让自己活在阴影里;
未来我们无法干预,那我们就不要让自己活在想象里;
只有现在,只有当下,是我们可以努力干预的。
所以,在对话中,关注现在,就意味着来访者拥有主动做出改变的能力,就能够促使一个人主动探索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大家积极的练习和参与之后,阿木老师还介绍了心理咨询的一般结构:跟随-梳理-引领。
我们常说,心理咨询的过程要贴着来访者走。所谓的“贴着”,其实也就是跟随、陪伴来访者,与Ta肩并肩地往前走。
如果咨询师将对话的重点集中在了自己的好奇上,忽略了来访者当下面临的困难,双方就会很容易“擦肩而过”。
只有当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是在乎Ta的时候,Ta才会把在乎的部分指给咨询师看。
当然,光有跟随也是不行的。
来访者的问题可能是多而冗杂的,他们的自述中可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咨询师具备梳理、总结的能力,抓住所谈的重点,而不遗漏任何一个问题,这也是很考验咨询功底的。
继而,咨询师还需要带着来访者,探索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帮助Ta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引领”。
这三个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在恰当的时候,我们可能同时运用到三种。
最后,阿木老师补充了对话中的四个要点:
基于连接和理解的对话才是对话,对话也是为了更好的连接与理解;
避免审视,学会凝视与注视;
保持对自己是否自以为是的警觉;
说准确而非正确的话。
对话是真诚的互动与连结,我们从对话中被理解,从对话中学习倾听和表达,从对话中感到被看见、被关注。
本期的微工作坊,通过阿木老师精彩绝伦的讲授,以及学员们认真的实践和练习,最终大家收获了满满干货,掌握了对话的本质和技巧,也建立起了新的沟通模式。
好消息!扫码预约心理咨询,备注:公众号来访者,将免费赠送一次心理测评,并享受特惠价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