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全职了4年,很多人问她,“你妈妈为什么不帮你带?”她一点儿也不生气。她觉得,父母老了,在老家生活更自由,更开心,虽然在农村,跳跳广场舞,打打腰鼓,这样的生活,也算是美了。
儿女不就是希望父母开心吗?
我这个朋友不是被迫带孩子,而是自己选择自己带孩子,她不是为了别人生孩子,是因为“自己喜欢孩子,才生孩子。 ”她爸爸妈妈可以帮她带,但是希望孩子留在老家,我朋友的爱人因为职业缘故,常年不在身边,我朋友觉得孩子爸爸不在身边,不能再把孩子留在老家了。所以,她辞职,成为了全职妈妈。
在全职的这几年,她一边陪伴孩子,一边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瑜伽导师,拿了驾照,然后考上了心理学研究生。
这4年,她没有抱怨,而是选择生活给予的一切。孩子现在也因为常年在她身边,虽然爸爸不在,但是娃的安全感也很足,乐观开朗。也许跟她学了心理学有关吧。
这件事情让我想到了边界感。
边界感的意思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他/她可能会无意识地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该有的界限,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
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的命运完全绑在一起,子女觉得父母应该帮自己带孩子和婆婆觉得儿媳妇就该听婆婆的,儿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边界感不清晰的表现。
不健康的个人边界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或是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且会有以下行为:
1: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会感到心情不好或愧疚。
2:被人刻薄对待时,只会忍气吞声。
3:为了讨好别人,放弃自身信念。
4:通过别人的评价定义自己。
健康的个人边界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行为和情绪负责,同样也不强求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和人生负责。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自己也有自己的人生。
没有谁必须为别人的人生负责,每个人只能过自己的生活。父母愿意帮子女带孩子就带,不愿意带,那也是父母的权利。
王尔德有一句话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当我们自己作为孩子父母时,带孩子本来就是父母的责任。但是依然要有自己的人生,不能因为生活不如意,就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自己没做出成绩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
人生是自己的,过得好与不好,都和别人无关。如果过得不好,就迁怒于别人,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因为成年人,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当然,子女也不是必须要“爱”父母。爱也是相互的,父母“爱”子女,子女感受到父母的“爱”,才会回馈啊。
所以,简单从“恨”这个情绪上来说,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因为“恨”而无法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是得不偿失的。
从题主的问题来看,被迫在在人生最好的这些年全职
是已经全职了很多年,现在才开始“恨”?因为最近开始求职,受到了什么挫折和创伤,把自己人生的不如意归于父母身上?还是已经“恨”了很多年,这个“恨”不仅没有释怀,甚至加深加重了?
如果是因为最近人生不如意,开始“恨”父母,其实是把对自己的失望寄托在了父母身上,是一种防御机制。因为无法面对此刻的失败,所以转移了自己的情绪。
虽然年轻有年轻的好处,但是成熟也有成熟的好处,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重新开始。不是年轻才是最好的时光,是努力的时光,才是最好的人生时光。
来自知乎纳本心理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