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吴亦凡事件的不断发酵,吴亦凡的成长经历也曝光了,对于娱乐圈的混乱以及整个事件背后的内幕我们不做过多地评判,但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为什么吴亦凡最终会因为触犯法律而被关进监狱,这和他的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吴亦凡从小跟姥姥姥爷在甘肃白银长大。
大概是读小学的时候,他才回到广州母亲身边。
可惜小学没读多久,在10岁那年,他父母正式离异。
离婚后的吴亦凡妈妈,快刀斩乱麻地结束了内地大部分生意,带他去了加拿大。
从10岁到15岁,吴亦凡都在异乡生活。
寡母独子,吴妈妈吴秀琴对他管教不可谓不严,可以说满腔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但吴妈妈的严厉只体现在重视孩子的学习和前途上,而不是在完善孩子的人格上。
由于是单亲,又是在异国他乡,吴妈妈的确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转化为了对孩子的期许。
她为儿子规划的人生是考上名牌大学,读医科,毕业当医生,结婚生孩子,在加拿大过上不错的生活。
她不允许这个孩子有任何意外,她的儿子就必须在自己的规划之内,完成妈妈眼里的幸福人生。
所以,她在儿子面前极其强势和霸道。比如,有一段时间吴亦凡爱玩游戏,吴妈怕耽误儿子学习,强行拔掉网线,气得他直接离家出走。
吴亦凡曾说过:“那个时候,有了一点模糊的自我价值观和一些渴望追求的东西,但没办法,还是得跟我妈妈回去,没有选择的余地”。
母亲过强的掌控欲,让吴亦凡十分压抑,也为他日后极端性格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01 不健康的超我,无视道德与底线
吴亦凡的行为,无视道德与法律,尽显嚣张和疯狂,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单亲家庭长大的他,由于超我没有发展好,才会做出这么多违背道德和良知的事情。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我们的人格结构中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冲动。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包含着人本能的原始欲望,这些与生俱来的欲望要寻求即刻的满足,遵循快乐至上的原则。本我只管自己开心就好,不讲逻辑,自己觉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当本我过于强大,就会用一些极端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欲望,比如吴亦凡事件中出现的种种违法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不会用言语去表达本我的需求,长时间的压抑,最终会以极端的行为作为欲望的发泄出口。
因此,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引导来访者学会用言语表达出内心的需求很重要,当他们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之后,就不会用行为来发泄了。
超我,代表良知、社会准则,是对自我的理想化。它是在人与“道德”的接触和理解中形成的,我们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道德权威,内化成心灵的一部分,最终就形成了这个理想人格。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也称为理想原则和完美原则,是人格的高层领导,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如果违背了它,就会受到批评。
健康的超我,会帮助我们遵守社会规则,更好地适应社会,但是不健康的超我,会有两种形式:
超我太弱——忽视规则,比如结婚了,却不承担养孩子的责任等;
超我太过严苛——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背负很多的内疚,让自己内心充满自责。
而在这个事件当中,吴亦凡的本我当然是希望可以毫无顾忌地去满足他自己的那些欲望,但是他的超我很弱,每次都压制不住本我,所以,他不知道什么事儿可以做,什么事儿不可以做。
可这个时候,由于他的自我功能也不够强大,因此,就出现了这么多骇人听闻的事情和行为。
自我,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那个自己。自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
自我有理性,会正视社会现实,重视常识和规则。它能够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但自我会用理性来甄别本我的要求,根据对现实情况的考量,有选择地去满足那些欲望。而不会像超我那么“高尚”,完全不顾本我的存在。
自我负责与现实对接,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中,真正在意识层面存在的一个我。一个人的自我发展得好,则社会适应就会很好,也会使本我、超我和现实达到一个平衡,让自己健康生活、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就需要培养一个强大的自我,找到三者的平衡。
当然,培养一个强大的自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要想自我变得强大,我们首先需要足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在现实中找到欲望和理想的平衡点。
因此,要不断增强自我功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要向内觉察,终身成长,用自己的专业,用自己真正的价值来赢得尊重,真正地活出自我,走上一条心智不断成熟的少有人走的路;而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不应该专制,不应该完全地掌控,而是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去探索自己,去成为自己,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有底线和原则。
02 爱孩子,就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有人会因为娱乐圈总是会很多骇人听闻的事件,比如家暴、出轨、代孕、弃养、强奸……就觉得明星都不是好人。事实上,不论是哪个圈,都多少存在这样的现象,只是娱乐圈的事情更容易被曝光,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已。
因此,你也会发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的娱乐圈,也有婚姻稳定的夫妻;有些明星吸毒,而有的明星或许连烟都不抽;有的明星目中无人、无视一切,而有的明星在哪儿都彬彬有礼、谦逊有加;而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抛弃妻子的渣男,也有赌博吸毒的另类,也有各种各样的犯罪分子……
问题不在于你是处在哪个圈子,问题在于那个人他是否有规则意识,是否知道自己的原则和边界,是否重视国家的法律和社会的规则。
但这种规则意识,并不是在成人之后形成的,而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的教养和学校的教育逐渐内化的。
根据近年来大量的心理咨询临床案例的统计与分析,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关键时间是6-12岁,在这个阶段,很多家长会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规则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危险的。
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会形成一个人自己的伦理道德观,这也就是那些犯罪分子犯罪的原因,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扭曲的伦理价值观,比如:我只要需要我就要拿到手,我只要有本事拿到手那就是我的……
很多被宠溺长大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规则教育,最终酿成大错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我爸是李刚”;还有前两年发生的仝卓事件,都是由于规则教育的缺乏导致的,这并不是真正的爱。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段时期,帮助孩子建立好规则意识,将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才是获得幸福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03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孩子的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而作为孩子的父母,自然是孩子最喜欢观察模仿的对象。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儿子吃饭的时候总是喜欢看电视,她说她吃饭的时候从不看电视,为啥儿子吃饭的时候有这个习惯呢?后来发现,孩子的爸爸在吃饭的时候总是看电视,有时候会坐在电视机前看,有时候会打开电视机,一边吃饭一边听,这些,孩子都在观察和模仿,因此,当他爸爸不允许他吃饭看电视的时候,他会说:“那你也是这么做的呀!”
因此,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那么,自己首先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学会尊重他人,明确自己的边界
规则,不仅是对他人的保护,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当我们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别人也不会随便拿我们的东西。
规则一般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如果孩子懂得尊重他人,那么他自然就会懂得要遵守规则,因为他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也就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
事实上,规则不仅仅包括很多明文规定的法律条文,还有很多在社会中约定俗成的软规则:比如要对人有礼貌,尊敬长辈,照顾弱小等等。这些,也是需要让孩子明白的,当他们懂得了这些,他们就更能够适应社会,就会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而规则意识,不仅仅强调要尊重别人的边界,也强调要照顾好自己的边界。也就是我不能随便去拿别人的东西,但我的东西别人也是不能随便拿的。
当孩子有了边界意识,那么,孩子也就会自然地形成规则意识。
底线教育,及时适当地惩罚
中科院心理所的林春教授说过:我教育我的孩子,采用的就是底线教育,也就是明确地告诉他哪些事情是坚决不能做的,比如:吸毒、赌博、偷窃、抢劫……而其他的事情,都让他自己去选择。他发现,这样的教育,就是爱与规则并存的教育,既尊重了孩子的自主发展,也保障了孩子的发展安全。
的确,爱与规则需要并存,但规则意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去培养的。当孩子出现触犯底线和规则的行为时,我们就需要及时教育,并给予一定的惩罚。
比如孩子偷拿了同学的橡皮或铅笔,可以用没收一个星期的零花钱作为惩罚手段,同时要带着孩子去给同学道歉,并归还物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告诉他: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一定不可以的,如果你想要那样的橡皮和铅笔,可以通过与对方交换,或者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方式来获得,帮助他形成规则意识,同时学会一些适应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希望家长们在允许孩子自由发展的同时,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有些事情可以容忍,但有些界限坚决不能跨越——这就是规则。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