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了解自己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常常把自我当成自己需要审视和评判的对象。经常陷人:“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会怎么看我”等问题中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引发他们对自我的态度。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人格发展的主要课题就是解决自我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冲突,从而成长为自我肯定的成熟的成人。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是“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时期发展的核心任务。
要理解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我们来了解几个相关的概念危机艾里克森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着一种“危机”(或矛盾)。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表示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同时兼有一个积极解决办法和一个消极的解决办法。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折。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积极的解决,反之,是一种消极的解决。积极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人适应环境。消极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力量,阻得个人适应环境。
青年期的危机是“同一性危机”。危机解决好了,青年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否则就出现自我同一性。
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复杂的概念,应从不同角度加以探讨。概括地说,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个人对自身的本质、信仰和一生前后比较一致的比较完善的意识。
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与个人的早年经历之间有密切关系。“获得了自我同一性的人,知道自己是人”。
艾里克森认为,人是从以下六个方面思考自我的:
“我现在想要什么?",“我有何身体特征?”“父母如何期待我?",“以往成败经验如何?",“现在有何特征?",“希望将来如何”
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或“同一性扩散”
艾里克森认为当青年不能取得同一性时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扩散)。表现为权威性混乱(领导的极化对权威扩散)、时间混乱(时间前景对时间前景扩散)、两性混乱(性别同一性对性别扩散)、角色混乱(角色试验对消极同一性作混乱(成就预期对工作痪)、观念混乱(思想的极化对理想扩散)、自我混乱(自我肯定对自我意识过剩)等
诚实品质。
当个体获得了自我同一性,个体的人格中就具备了诚实的人格品质。所谓诚实是指“尽管价值体系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仍能效忠发自内心誓言的能力。”消极同一性。个体获取社会文化环境中所不予认可的角色。如偷窃、犯罪、酗酒等等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艾里克森认为遗传的生物因素决定了人生各个阶段的时间,但社会环境决定了与各个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解决。因此,艾里克森认为,在青少年期体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的有关自己的和社会的知识,最终获得一种生活策略。一旦获得了生活策略,他们就获得了同一性,长大成人了。
但是,这个阶段实际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寻找同性的时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因此,艾里克森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总之,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是“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时期。这个阶段发生在岁到20岁左右。在这一阶段个体需要对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以获得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生活主题,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在这一阶段,如果不能获得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消极同一性”。如果个体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赖感、自律性、主动性、勤奋等品质,在青年期就会比较容易随自我同形成而获得“忠诚的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危机理论也可用于解释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例如,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可以解释青少年所表现出的许许多多的骚乱和攻击现象。青少年团体希望在语上、服饰上、风度上、行为上的追求流行一致也是他们寻求“同一性”的表现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和追随。这一理论确实对青年期的解释有其独特之处。围绕着青年期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和获得,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自我同一性理论成为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心理发展理论
马西亚(J.E. Marcia,1964)是研究自我同一性的著名学者。她批评了将青年期的自我同性定义为同一性确立和同一性扩散两种极端的区别方法。她认为,在判断自我同一性结构的时候应首先考虑规定同一性状态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她将个体的职业和思想作为影响个体同性的两个社会因素,又假设每一个因素有两种可能的变化:有无危机(是指对于各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间题,诸如社会角色、职业、理想、政治信念等是否有过茫然或迷惑不解的时期)、有无自我投人(指个体是否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并达到某一目标而投入极大的精力)。
根据两种变量两种水平的匹配,马西亚通过半构造化的面谈法,将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将自我同性分为四种类型
同一性确立状态( identitv achievement status)这是没有危机,但积极投入的人。他们努力寻求最符合自身的前进方向和价值观,经过积极的自我投入和各种不懈的努力,体验着各种发展危机,终于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
同性的早期完成状态( foreclosure status)。这是没有危机也没有积极投入的人。他们属于期就有“权威接纳地位”的。这一组人,他们没有经历过危机体验,他们所选定的自我投人的目方向,不是经过再三思考之后由自己亲自选择的,大多是迎合或接纳父母,社会理念所支持
同一性的延缓状态( moratorium status)。这是正在经历危机,也正在积极投入的人,他们正处在体验着各种危机之中,但他们也正在积极地自我投入和努力实现着主体的自我
同一性的扩散状态( identity diffusion status)。这是没有体验危机,也没有积极投入的人,他们是一些未做出什么决定,无所向往的人,是浑浑噩噩虚度时日的人
青年期的社会发展社会化
是青年期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可以说青年期目的就是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在青年期,由于特定的心理特点及其社会地位,青年在社会化的历程中也出现了与任何时期都不相同的发展特点。
家庭和青年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旦进人了青春期,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常常发生许多变化。青少年开始学习从情感上脱离母,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谈,与父母的关系不如以前亲密了。同伴成为他们交流内心秘密的对象。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希望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即使如此,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的青少年也只是在一些小事情上常常和父母意见相左,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仍然和父母比较一致。
研究表明,青少年与父母存在问题比较多的,大多数在童年期已存在问题,换句话说,只是这些冲突在青少年时期表达的更为明显和直接
保瑞德( Dinan Baumnind,1978)根据家长对孩子的回应程度和要求程度两个纬度将家庭教育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高要求高回应的属于权威型,高要求低回应的属于专制型,高回应低要求的属于放任型,低回应低要求的属于冷漠型。
其中,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培养的孩子无论在责任心、适应能力、社交能力、自信心、创造性以及学业成就等方面都好于其他三种类型,因为这种教育最具有温暖、规范和自主性。而父母对孩子的辱骂和心理虐待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最大
从另ー方面来看,当家庭中有青少年的时候,青少年的成长也会给家庭带来很多影响。例如,许多家庭会发现,为了满足青少年的要求,家庭中的经济支出会明显地增加,即使如此也常常并不能让青少年满意。
有研究指出,青少年的父母也是处于“中年危机”的艰难时期,在与他们的青少年子女的成长历程中,父母的精神压力往往比孩子们更大
青年期的学校生活如果说在儿童时期,儿童在学校里应该有丰富和快乐的生活,大多数人肯定是会同意这种看法的。那么,到青少年所在的中学阶段,中学教育到底应该是关注青少年的知识教育呢还是要减少知识的压力,给青少年更多的个人生活的空间。这是一对很难平衡的矛盾。
也就是说,学校应该给青年人的训练和影响到底应该是什么?是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并做出选择的问题。但无论怎样、学校对青少年的影响还是积极的,从中学到大学,在学校呆的时间越长的青少年,在认知的展和将来经济收人方面,都比那些不愿意在学校的人更好研究发现,升入中学的学生在中学生活刚开始的时候,比起他们在小学阶段,往往普遍存在个自尊心水平降低的现象,这可能是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现象,不过也是一个暂时性的现象。
以青少年为主的中学生活可能给刚刚进入中学的年轻人带来压力。此外,中学教育中的按能力分班的做法,往往使好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资源,而对差的学生不公平的影响更多更大。学校中第七章青年期的心理发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著名的教师期待效应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与学生的实际表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青年期的同岭人团体青少年对同鹼人团体的热情和归属感对青少年社会技能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美国理学家艾鲁姆(FE. Eliurn)曾说:“不被同龄人接受,少年犹如在大海中绝望地挣扎;被同龄人接受,他们就站立在坚实的大地上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青少年的生活,会发现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同龄人在一起度过的他们!不仅在一起学习、工作,即使是休闲时间也更愿意与同龄人共同度过。与同龄人相处的时候,也是他们感觉最舒服最愉快的时候,但与同龄人的不一致对青少年产生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社会的迅速变化,使青少年无法从父母那里学来现成的经验,而必须与同龄人一起共同面对生活中从未出现过的课题和挑战。
与儿童期相比,青少年团体的人数明显要多。青少年早期的团体更看重彼此之间的相同一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能够接受与团体有差别的成员并将他们也发展到自己所在的团体当中。
到青少年晚期,两个人更为密切的交往显得比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更为重要。
无论怎样,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团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对个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四、膏年期的工作与休闲有人指出,工业时代生活的一大特色就是青少年在他们所选择的活动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随着生育子女数量的减少和劳动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家庭为子女投人了大量的金钱。
青年手中可用于支配的钱越来越多。许多生产厂家和广告商都盯上了青少年群体。虽然国内青少由于特定的社会因素没有大规模地在学习期间打工(大学生除外),但国外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有过打工的经历。快餐店和商店售货员几乎以学生为主。许多人认为工作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感,但研究者指出,单调的工作并没有増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或社会归属感,而似乎让青少年变得更利己主义( Greenberger.& Steinberg,1986)。而且青少年在支配自己的钱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责任感成年人认为青年的休闲活动是浪闲是唯一由青年自己支配,不受家和学校控制的时间。
大众媒体占了青少年体闲中的大部分时间。国内的一项调査指出,青少年休闲生活中最经常做的事是看电视和睡觉们,最想做的事是和同伴玩。在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中探和科幻类最多,而喜欢哲学书的人最少五、青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世纪之交,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心理疾病列为影响全球健康的第二大疾病。据WHO估计,全球大约有1/5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2000年3月,美国白宮首次召集了有关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会议,将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列为急需解决的国家级优先课题。认为,青少年心理问题不仅会引发辍学、家庭矛盾、暴力等一系列问题,从长远来看,整个社会都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2001年正式出台了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治疗的《儿童心理健康国家行动议程》。青少年心理问题如此重要,那么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首先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是物质依赖。
物质依赖是个体无法有效地控制某种特殊的行为,并因此对生活和人格产生消极的影啕。青少年期尝试过酒精和香烟的人非常普遍,但出现酒精依赖、香烟依赖、毒品依赖、网络依赖等问题的人是少数。但这少数人的问题往往有很大的影响为他们还有很长的生命历程,如果这种问题带入成年,往往又给他们带来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难,并因此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研究者发现,很多青少年物质依赖的问题往往是他们有心理困扰的征兆。个人性格的缺陷、人际关系紧张以及环境的影,是青少年容易出现物质依赖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青少年犯罪问题。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很少为过失犯罪,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据统计,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杀人、抢劫案件各占总数20%以上,故意伤害、强奸、绑架等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重大杀人、抢劫案件占总案数的%。
从犯罪者的特征来看,青少年犯罪者文化素质往往很低,团伙犯罪案件较多,甚至还有的形成犯罪集团。再犯比例高、有前科,构成累犯的人员占很大比例另外,抑郁与自杀也是青少年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心理问题。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调査分析,自杀已成为我国15至34岁青少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在美国,每年有近5000名1524岁的青少年自杀,有过自杀念头的中学生大约有20%。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高度关注。
专家建议,对青少年那些突然改变饮食和睡眠习惯、成绩下降、焦虑和恐慌、对从前喜欢的活动不再感兴趣、突然遗弃个人物品、或使用毒品和酒精饮料的行为要特别关注。